首页

我的sm调教日记身寸

时间:2025-05-25 16:32:50 作者:众多科普活动亮相广东科学中心打造 “科普狂欢日” 浏览量:32771

  中新网北京8月3日电(李新媛 陈银沙)一湾海峡,割不断两岸血脉相连。两岸同胞水乳交融、命运与共。

  坐落于北京市东城区大江胡同的台湾会馆始建于清朝,是那时台湾举人来京参加科考的“落脚点”。经过数次修缮,如今,它已成为台湾同胞与祖国大陆联系的历史见证,也是两岸文化交流及青年交流的重要场所。

  8月2日,“中华魂·京台情”新展启动仪式在台湾会馆举办。

  8月2日,“中华魂·京台情”新展启动仪式在北京台湾会馆举办。中新网 李新媛 摄

  此次展览以“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”的历史史实和“祖国完全统一进程不可阻挡”的历史大势为主线,分“宝岛台湾 根系华夏”“科举入台 选贤任能”“百年会馆 见证历史”“爱国爱乡 矢志笃行”“京台情深 心手相连”“中华一家 民族复兴”六个版块,深入讲述台湾历史、台湾会馆历史、科举制度在台湾历史、台湾同胞参与中国革命和祖国建设历史,全面展现京台交流交往和融合发展新成就。

  启动仪式上,主持人为与会嘉宾介绍台湾会馆新展建设情况。中新网 李新媛 摄

  走进第一展室,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由台湾著名雕塑家陈启村创作、台南郑成功祖庙赠送的一尊郑成功铜像。

  “今年是郑成功诞辰400周年,作为民族英雄,是他让台湾重新回归祖国的怀抱。”第三代在京台胞蔡一晨动情地对参观者讲解道。

  台湾会馆长期面向在京台胞招募志愿者,蔡一晨就是台胞之家志愿服务队的志愿者之一。

  在第二展室,第二代在京台胞张力颖正在屏幕前参与互动答题,通过一路“过关斩将”,她中了一个“进士”。

  张力颖告诉中新网记者,通过亲身参与互动体验,仿佛置身百年前的台湾会馆,体会到祖辈进京赶考的感受。

  “台湾会馆是所有台胞的家,虽然来过很多次,但每次参观新展,都让我有不同感受。”张力颖说。

  和张力颖一样,其他在京台胞们也会叫上亲人朋友常回家看看。

  第三代在京台胞陈丰的女儿陈嘉慧也是志愿者之一,她对中新网记者说,自她4岁起,父亲就经常带她到台湾会馆参加活动,久而久之,萌生出一种不一样的归属感。

  台湾会馆不仅是台胞的家,也是联结两岸同胞的纽带。

  第三代在京台胞杨竹娘经常热情地推荐朋友们到台湾会馆参观。她和朋友们认为,通过参观,不仅能让大陆同胞加深对台湾历史的了解,也能增进彼此感情。

  福建收藏家协会名誉会长、厦门市古代艺术品研究会会长石禄生和他捐赠的“康强逢吉”“钦赐翰林”两块匾额。中新网 李新媛 摄

  两岸一家亲,闽台亲上亲。福建收藏家协会名誉会长、厦门市古代艺术品研究会会长石禄生在启动仪式上捐赠了“康强逢吉”和“钦赐翰林”两块清代原件匾额。

  “这两块匾额是两岸同根同源的历史见证,也是‘两岸一家亲’的生动注解。”石禄生对中新网记者说。(完)

【编辑:王祎】

展开全文
相关文章
广州计划年内投入百亿建设资金 推动供电服务比肩世界一流城市

最大的挑战在2014年,企业的普通机床升级为数控机床。以前的经验一夜之间成为“落后生产力”,技工学校毕业的郭从喜突然感到了危机:“难道就这样被淘汰了?”

北京推出660余场文旅活动闹元宵

3月18日,四川雅江,经1200余名救援力量全力扑救,发生在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雅江县的森林火灾扑救工作进展顺利,距县城较近火场明火已扑灭,转入烟点、倒木等清理阶段,2号、3号火场扑救工作仍在进行。3月15日17时许,甘孜州雅江县呷拉镇白孜村发生森林火灾。图为雅江森林火灾2号火场东南方向一处林间还有较明显的火线。

让大流量澎湃正能量——我国网络媒体发展成就综述

资料显示,苏孝林是甘肃省政府原参事,还是中国男高音歌唱家、国家一级演员。历任兰州歌舞剧院院长、兰州大剧院院长、甘肃省文联副主席、甘肃省政府参事等职,2021年4月退休。

网络普法系列海报|网络安全法,勾勒国家信息安全蓝图!

缅甸宣传部副部长耶丁在致辞中表示,媒体在政治、经济和社会领域有巨大的影响力。缅甸不仅积极和东盟国家开展媒体合作,也和包括中国在内的周边国家保持合作关系。随着科技的巨大进步,新媒体正强势崛起,通过知识共享、先进技术合作等方式,有助于缩小各国间的媒体差距。在这个数字时代,携手合作必胜于单枪匹马。

【理响中国】以加强党的纪律建设推进中国式现代化

习近平总书记洞悉科技创新对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作用,指出“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、新模式、新动能,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”。科学及其应用主要通过科技创新对生产力发生作用。只有依靠科技创新特别是具有革命性的科技创新,才能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、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,推动生产力大发展。一般来讲,科技创新对生产力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三方面:一是推动工艺过程变革,二是促进生产工具变革,三是改善自然条件并突破资源的稀缺性。以科技创新为依托的产业创新,决定并反映生产力的质的提升。今天,科技创新之所以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,主要在于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,催生出新产业、新模式、新动能。科技创新的水平及其在产业创新中的作用,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反映社会生产力的质态。

相关资讯
热门资讯